【摘要】張玨華教授,1941年9月出生于上海,1965年9月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醫療系,后進入上海醫科大學婦產科醫院(現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成為一名婦產科臨床醫師。

2021年8月2日凌晨5點左右,汕昆高速柳城服務區附近路段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輛接診返回醫院的救護車與一輛半掛車發生了慘烈相撞。據了解,事發時掛車從服務區內駛出,救護車從后方撞上,當時救護車上共有5人(包括患者在內),事故導致位于副駕駛的一名醫生(廖,40多歲)被困。事發后,消防員很快到場處置,但遺憾的是,這位醫生不幸當場身亡。車內的其他4人受傷,無生命危險。

訃告

張玨華教授,1941年9月出生于上海,1965年9月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醫療系,后進入上海醫科大學婦產科醫院(現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成為一名婦產科臨床醫師。1979年起從事超聲診斷工作,1987年建立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超聲科,并任超聲科主任。

張玨華教授

2002年到2016年任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超聲科指導及產前診斷中心指導。主要從事婦產科超聲方面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在國內率先報道了采用經陰道超聲檢測卵泡,經陰道超聲引導下穿刺卵泡、婦科腫塊、異位妊娠胚囊等;最早發表了介入性超聲在婦產科的臨床應用。發表“介入性超聲在婦產科應用”、“子宮內膜癌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的臨床應用”、“三維超聲對胎兒畸形的診斷價值”、“宮腔內超聲在婦產科的應用”等論文50余篇。參編《臨床介入性超聲》、《超聲醫學》、《腹部超聲診斷圖譜》、《臨床超聲影像學》、《陰道超聲學》、《實用婦產科學》、《現代腹部超聲學》等專著、教材20余部。2008年主編《婦科與產科超聲圖譜》。舉辦多期全國性婦產科超聲學習班,承擔多項國家“85攻關”、“95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如胎兒宮內缺血缺氧(彩超檢測胎兒血流)、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超聲診斷安全性研究、卵巢癌早期診斷(彩超和活檢)和胎兒窘迫時胎兒血流動力學的動物實驗及臨床研究等。任上海超聲醫學工程學會理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上海醫學影像雜志》、《中華現代影像學雜志》和《中國超聲影像學雜志》等編委。1993年被評為上海市衛生局先進工作者,多次被評為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先進工作者。

1979年張玨華教授因嚴重的風濕性心臟病從婦產科臨床轉到了超聲室。手術只是緩解了部分心臟的血液循環,術后張教授的心律仍然紊亂,永久性房顫持續,每天服用地高辛,還常常需要用利尿劑減輕心臟負荷。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身體狀況下,她一頭栽進了一門新興的學科,一手開創和發展了婦產科醫院的超聲事業。當時的婦產科醫院診斷設備只是A型超聲診斷儀,對婦產科疾病的診斷價值有限。但由于經費緊張,B型超聲診斷儀的購買遙遙無期,張玨華教授得知部屬醫院可向衛生部申請購買大型醫療設備,就立即準備了申請書,多次前往北京,向衛生部申請資助,為了節約時間和節省住宿費,張教授總是乘坐下午的火車,在火車上坐一晚,早晨到北京后直接去衛生部,經過申請、答辯等一系列評議,終于購買了我院第一臺B型超聲診斷儀(ALOKA202),開啟了婦產科超聲診斷的新篇章。

她擅長婦產科疑難雜癥的超聲診斷,多年的門診為無數病人確診了病情變化。因能緊密聯系臨床癥狀,診斷正確率較高,有很多臨床和外院醫生認為她的診斷可與CT、核磁共振的準確率媲美,全國各地的很多病人都慕名前來找她會診。在她的帶領下,婦產科醫院在國內首家開展陰道超聲檢查,首家開展在超聲引導下的婦產科疾病的穿刺治療,如婦科腫塊、卵泡穿刺等疑難手術。

在她的帶領下,婦產科醫院的超聲診斷、治療水平在國內不但是領先,且很有聲望。在腹部超聲、 陰道超聲、彩色超聲、子宮宮腔聲學造影、超聲骨密度檢測、三維彩超、超聲血管造影、經腹部或經陰道介入性超聲、超聲引導疑難宮腔手術、產科大畸形篩查等新技術的應用方面始終處于國內婦產科超聲界的前列,陸續參加了一系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攻關等重要項目,發表了大量有影響的論文,每年都舉辦超聲新進展學習班,且在全國多家省級超聲學會如北京、江浙皖及廣州、深圳等地講學。她始終堅持并為之付出的是:“獨木不成林,萬紫千紅才是春”,她的學生在全國遍地開花,不僅擴大了婦產科醫院超聲科的影響,更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量婦產科超聲專業人才。使超聲科能和臨床緊密結合,及時把超聲新技術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去,更使超聲科的年輕醫生有機會深入地學習和理解婦產科超聲。

三十多年來,婦產科醫院的超聲從無到有,如今已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沒有張玨華也就沒有醫院超聲發展的今天。張教授真正將畢生奉獻給了婦產科事業,她的寶貴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后人,繼續為醫學超聲的進步和婦產科醫院的發展而奮斗。

音容已杳,德澤猶存

愿張玨華教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