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十分看重生死的國家,自古以來,“死者為大”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準則。今天我們說這個杠夫,他們是老北京喪禮上的抬棺人,有著極為高超的抬棺手藝。
這門手藝更是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回報,更是讓杠夫留下了“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這樣的傳說。
那么,杠夫的工作內容究竟是什么呢?其又有什么神秘之處呢?
01 杠夫出現的原因
在了解杠夫的工作之前,相信人們最好奇的,還是杠夫們的產生原因。
的確,在看重葬禮儀式的古代,任何環節都需要專人專辦,抬棺也不例外,那么杠夫僅僅是因為這個原因才產生的嗎?顯然不是。
因為如果只是簡簡單單的抬棺,那么只要找個力氣大的壯士就都可以做,自然就不會有專門的杠夫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杠夫的產生呢?這還要從老北京的葬禮本身說起。
死者為大,在家中有人去世之后,每家每戶無論有沒有錢,往往都會用一大筆開銷來為其置辦一場風光的葬禮。
對于受封建思想影響極深的古人來說,葬禮上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是有講究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錯,都有可能影響亡魂。
對于一場葬禮而言,沒有什么是比抬棺更重要的了,所以抬棺之人選的好不好,能否在抬棺路上走的平穩,讓亡者不經顛簸,是當時的人們最為看重的一件事。
當時的老北京又恰好有非常多的不平整的路面,正常人走在上面都會左搖右晃甚至是摔倒,更別說是抬著那么重的棺材在上面走的人了。
于是,在葬禮上便會偶然之間發生這樣的情況,那便是抬棺的人走著走著突然摔倒,致使棺材也翻落在了地上,整場葬禮也因此受到影響。
這是死者的家屬們絕對不想看到的場面,所以當時的人們會想辦法避免這件事,既然道路短時間內無法改變,那么他們能做的就只有找更靠譜的抬棺人,以求他們能夠不受道路的影響,如履平地一般走在老北京不平整的路面上。
有需求自然就會產生相應的職業,沒多久,杠夫便應運而生。
他們往往經受過非常專業的訓練,在抬棺的時候不僅會確保不會摔倒,甚至還能做到讓靈柩不發生半點傾斜。
這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杠夫的數量雖然不少,但是卻只有大戶人家才能用得起他們。
02 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由此可見,杠夫們在老北京是一種十分特殊的職業,他們或許社會地位并不高,但是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王公貴族都不會輕易的去得罪他們,畢竟死者為大,誰也不知道未來自己的棺材會不會交到他們手中。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認為他們再怎么厲害,也不過就是抬棺的,沒有半點兒技術含量,只要找幾個壯漢便能夠輕松代替他們,何必把杠夫們看得如此重要?
這樣想的人,一定不了解杠夫們的工作內容,也不知道他們的技術有多么的高超。
要知道,杠夫的任務絕對不只是平穩地抬棺,他們還需要做到無論在棺材左右轉彎還是走上下坡的時候,甚至是在換肩膀抬棺材的過程中,都要保證棺材處于非常穩定的狀態。
這需要多大的技術含量呢?若是與普通人進行對比,那么或許普通人端著一碗水走路的時候水都會灑出來一些。
可若是杠夫們,就算是把一碗水放在棺材上,在抬棺的過程中都不會讓這碗水灑出來一點。
杠夫的工作并不輕松,甚至于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完成的工作,所以在古代的時候,想要成為一個杠夫往往需要經過嚴格的考驗。
只有通過考驗的人才能夠獲得由朝廷頒發的許可證,而只有獲得許可證之后,才有資格入行。
說到這里,有人一定又會有疑問,杠夫如此難做,為什么還會有人愿意做呢?仔細算一算,他們根本賺不了多少錢。畢竟北京城里不是每一天都會有人去世,而在這些去世的人之中,達官貴人家中的人就更是少了。
若是生意的來源少,那么這一眾杠夫豈不是始終都要過著有上頓沒下頓的生活。
的確,因為杠夫們做的是死人的生意,所以他們的生意來源并不多。
這絕對不意味著他們賺的錢少,因為杠夫這一職業是一個“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行業。
雖然平日里生意慘淡,但是一旦有人找上來,那么他們就能進賬一大筆錢,足夠他們吃好久了。
03 憑手藝吃飯
在杠夫身上的層層神秘感被撥開后,一定有很多人羨慕他們的工作,雖說他們需要和喪葬之事打交道,但是畢竟這份工作又清閑又能賺錢,何樂而不為呢?
事實不是這樣的,杠夫們的生活遠遠沒有人們所想象的那樣輕松。
他們是手藝人,憑借自己的技藝吃飯,所以即便是在沒有生意的時候,杠夫們也并不敢有絲毫的松懈,始終在練習自己的技藝,確保在有活計找上門來的時候能夠保持水平不退步。
所以說,杠夫們的存在不僅讓人們看到了老北京的喪葬文化,更是讓人們看到了以前的勞動人民憑借自己的一雙手養活自己的毅力。
正是因為這一點,無論他們的工作內容如何,社會地位如何,他們都令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