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墓園微改造,就是對墓園建成區塊的有限增量以及碎片化土地的存量進行梳理、盤活,通過精細化規劃布局、多維度進階葬祭功能,大力實施科技賦能,進行藝術化、園林化、人文

目前,公墓行業經過多年發展,逐步從“粗放式發展”過渡到“精細化運營”,以增量模式形成的墓園設計框架,已難以滿足新發展理念下墓園結構功能優化、存量資源統籌規劃、歷史文脈傳承以及整體重塑與新生的要求。所謂墓園微改造,就是對墓園建成區塊的有限增量以及碎片化土地的存量進行梳理、盤活,通過精細化規劃布局、多維度進階葬祭功能,大力實施科技賦能,進行藝術化、園林化、人文化改造與重塑,提升墓園土地使用效率,擴展墓園功能,提高審美品位。

墓園展示

墓園微改造的現實意義

墓園微改造是墓園精細化經營管理的必然發展方向。在墓園土地資源、生態壓力趨緊的背景下,墓園每一寸土地都十分寶貴,沒有所謂的“邊角料”區域,規劃時更要摒棄“邊角料思維”,從情感、功能、審美上進一步深化對微改造的認識。

整體規劃:從“增長性”到“成長性”。老舊墓園如何得到充分利用?長期以來,這個問題困擾著一大批老舊墓園,它們大多土地存量不足、經營時間較長、設備設施相對落后,亟待破局新生。如上海南匯長橋山莊墓園存量土地已不足40畝,2012年,長橋山莊與上海楊藝園林集團有限公司聯袂推出第一個節地生態葬項目“海上名居”,該項目占地僅1畝多,容納了2000多個壁葬格位。后續通過整理園區周邊環境,改造零星地塊,翻新老墓區墓道,調整、豐富綠化品種,營造綠化景觀,又新建“海上新天地”“傳承園”等庭院式節地葬園區,還借力景觀水資源優勢,打造了河岸景觀生態葬區“四季瑞景”項目。

從長橋山莊的實踐看,微改造不是一般性地設計改造存量土地,而是促進墓園整體更新升級。它不僅盤活了墓園存量土地,而且促進了老舊墓園的戰略轉型。

全域謀劃:從“碎片化”到“一體化”。微改造是一個串珠成鏈的工作,要有全域思維。杭州半山公墓“清雅居”景觀壁葬項目的空間設計中,融入了微地形、階梯步道、梁柱等元素,規劃結合安葬、祭拜和景觀功能,將原本只有混凝土結構的框架長廊,改造成了一個舒適的、別具一格的、融入豐富文化內涵和城市歷史的節地景觀壁葬區。通過開窗的玻璃墻,形成一個獨立閉合的空間,佐以杭州美景的雕刻圖案,不僅完全隔離開老墓區,同時可透過玻璃觀賞外部的植被景觀。一塊看似碎片化的土地,在微改造后不僅保持了園區整體風格的連貫性,還展示了壁葬項目的美觀性,運用景觀壁葬墻的“實與透”進行過渡,再利用綠植、鮮花進行局部延伸,促進新老墓區融為一體。

精心籌劃:從“粗放型”到“精細型”。2016年,滬上首座家庭式生態節地葬墓區“闔家園”在上海福壽園落成。該項目用現代、簡潔的設計語言體現“蓮開并蒂”“幸福四葉”等寓意親情的元素,小巧精致的墓葬被精心雕琢出各具特色的造型,與四周充滿生機的環境融為一體。精巧的設計使得微改造項目充滿藝術氣息。

墓園展示

墓園微改造的三項原則

生態引領原則。堅持人、自然與社會之間的良性循環與和諧共生,堅持將生態文明要求融入改造全過程,用巧功夫、巧辦法、巧措施,節地、節能、節材、節水,推動墓園自然環境、生態文化和低碳發展的系統更新,使微改造空間躍升為綠色生態空間。

文化引領原則。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進殯葬文化、人生文化、生命文化為指導,凝煉一以貫之的改造主題,用文化邏輯推動改造工程,用新興科技賦能數智葬祭,將文化的精彩與厚重,凝聚物化于微改造的精致空間之中,將微改造工程做成文化創新工程。

審美引領原則。堅持把生態美學、藝術美學、公共美學、生命美學的原則與要素貫穿其中,以審美引領微改造工程,打造墓園美學示范工程,力求在咫尺間展現美學思想之高遠,在精簡之中彰顯文化內涵之豐富。

墓園展示

墓園微改造的實施途徑

實現多方利益的最大化。從宏觀上看,要綜合考慮國家利益、自然生態、社會人文;從微觀上看,要實現政府管理部門、墓園經營方、廣大市民“三方共贏”。

如江蘇省無錫市青龍山公墓生態節地景觀葬區——馨愛苑項目,一方面,對標管理部門要求,積極回應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要求,確立以“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和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安葬方式”為改造方向;另一方面,對標持續經營需求,有效提升容積率,實現價值躍升,馨愛苑安葬區的花壇葬和不占地、不保留骨灰的生態葬建設完成后,安放環保材質骨灰盒(壇)數及不保留骨灰生態葬循環利用率是項目地塊規劃前安葬的5倍以上。與此同時,更為最重要的是對標人民群眾安葬需求,以“馨愛文化”為主線,將自然之愛、親情之愛、文化之愛融入園林景觀,在人文與自然景觀之中,復合多種葬式,形成集景觀、人文、公益、生態于一體的現代追思場所。

促進文化、生命、景觀再生。在改造過程中,注重保留原有墓區界面和肌理,結合墓園所處的城市文化環境、地緣文化環境、生態文化環境,因地制宜進行調整,對墓區環境進行提升優化,實現文化、生命、景觀三大資源再生。

如浙江省嘉善武塘陵園老墓區——至善園項目,注重對地域文化、歷史文化的擷取運用,改造成為“有史可讀、有情可寄、有景可賞”的現代文化景觀墓區。首先,以善文化為改造突破口,結合嘉善本地歷史、經典文化,為園區命名“善勤苑”“睿思苑”“謙和苑”“孝愛苑”;用水和魚的文化符號組合,突出當地魚米之鄉的特色,運用“善源、善育、善風、善行”的善文化畫面加以展現。其次,將墓區定義為一個感情交流延續的地方,體現生命價值的傳承。人們可以在這里進行祈福祭祖、體驗民俗、感悟生命等活動。最后,采用新中式建筑設計風格,融入嘉善西塘的江南建筑元素,構筑青水環繞、鳥語花香的意境。

打造可安葬、可展示、可閱讀的空間。上海市淀山湖歸園公墓墨梅苑生態景觀葬項目,從“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詩句中擷取“墨梅”為主題意象,提取渾然正氣、超然渺遠的精神氣質,為海外游子打造一處梅香四溢的花園、清風雅致的文化園、赤子回歸的身后園。通過打造壁葬、花壇葬、景觀葬等立體安葬模式,實現可安葬的主體功能;通過建造“墨梅苑”“水景葬”等地標建筑,增強改造空間品牌可識別度以及影響力,實現品牌的可展示功能;通過設置景觀小品,增加改造空間敘事的趣味性,實現墓園可閱讀功能。